宋太祖赵匡胤的帝国大计,在乾德三年(965年)迎来了关键时刻,他率领着三万精兵,浩浩荡荡地兵临后蜀国的城下。当时,后蜀国拥有十四万驻军,赵匡胤本以为即将迎来一场惨烈的战争,然而,出乎意料的是,后蜀的国君孟昶竟毫不抵抗,直接下令开城门迎敌,带着文武百官亲自出城,手持玉玺跪地称臣。面对这一反常举动,赵匡胤没有丝毫言辞,冷冷地看了一眼眼前这个荒淫无道、胸无大志的孟昶,径直进入城中后命人寻找一位名叫“花蕊夫人”的女子。
这位“花蕊夫人”是孟昶的宠妃,原名费氏,后来被封为慧妃,风华绝代。她生得花容月貌,气质出众,是一位地道的蜀地女子。孟昶曾在《玉楼春》一诗中盛赞她的美貌:“冰肌玉骨清无汗,水殿风来暗香满。”这不仅显示出她的容貌之美,更突出了她的气质和内涵。“花蕊夫人”不仅美丽,她的才情亦让人叹为观止,精通诗词歌赋,曾创作《宫词》百首,词句细腻、清雅,音韵和谐。正因如此,尽管后宫佳丽众多,孟昶依旧独宠她一人。
然而,“花蕊夫人”这个名字并非唯一属于她。在前蜀王建时期,也有一位因容貌出众而被封为“花蕊夫人”的妃子,然而,后蜀孟昶的这位宠妃,在历史评价中显然更胜一筹,才情与美貌更为突出。被赵匡胤俘获后,花蕊夫人被迫离开了故土,随即被带回宋朝的都城汴京。赵匡胤迫不及待地召见了她,一方面是对她美貌的好奇,另一方面也因早已听闻她才情非凡,决定亲自考验她的文学才华。
展开剩余68%赵匡胤让她以“亡国”为题,即兴赋诗。对于花蕊夫人而言,这一命题无疑刺痛了她的心灵,她思绪万千,回忆起自己所经历的一切。曾经的繁华一夜间崩塌,她从贵妃沦为俘虏,国家破碎,生死未卜。满腹的悲愤与无奈激荡在胸中,片刻之后,她一口气将诗吟诵出来:
《述国亡诗》
君王城上竖降旗,妾在深宫那得知?
十四万人齐解甲,更无一个是男儿!
这首诗直击后蜀亡国的根本原因:城墙上“竖降旗”,意味着孟昶带领着全国上下投降,不战而屈。而“妾在深宫那得知?”则是花蕊夫人对自己身为后宫女子的无奈自嘲,既不参与政事,又无法知晓外界战事的进展。她巧妙地为自己辩解,打破了“红颜祸水”的陈腐偏见。
接下来的两句,则更加直白地揭示了她对后蜀国君及士兵的愤怒。她写道,“十四万人齐解甲”,意指全国上下,竟无一人敢为国捐躯,面对敌军来袭,所有人纷纷卸甲投降。她痛心疾首地感慨:“更无一个是男儿!”如果她自己是男子,定不至于在这种局面下束手就擒,一定会誓死捍卫国土。这些文字充满了强烈的愤慨,仿佛是一个柔弱女子心中积压已久的呐喊,犹如当时的亡国恨,尽情宣泄。
赵匡胤听完这首诗后,久久未语,他被花蕊夫人的情感所震撼,感受到她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与亡国的痛苦。眼前这个集美貌、聪慧、勇气于一身的女子,令他不由得生出倾慕之情。最终,赵匡胤将花蕊夫人纳入后宫,封她为贵妃,待她如同掌中宝。花蕊夫人,曾是后蜀的风华绝代,如今却成为了宋朝的宠妃,命运的波涛,仿佛翻转得如此之快。
这一事件不仅凸显了赵匡胤的机智和果敢,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皇权与女子命运的不可预测性。花蕊夫人从国破家亡的贵妃,到宋朝贵妃的身份转换,成为了那个历史时期一段传奇的缩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